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铁路资讯 > 乌鲁木齐“和田玉龙号”

乌鲁木齐“和田玉龙号”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2-05-21 08:37:37 火车票预订

  2011年6月28日,随着汽笛一声长鸣,和田地区彻底告别了不通火车的历史。

  火车开通,加速了和田地区的人流,使更多的和田人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观念的洗礼。

  火车开通,加快了和田地区的发展,旅游业火了,农家乐火了,特色瓜果的销售也火了。

  2011年12月4日下午,在乌鲁木齐开往和田的5826/5827次列车上。

  “让一让,让一让,麻烦让一让。”

  在安全员的引导下,和田车队第六包乘组播音员阿孜古力·托胡提从7号车厢一路小跑着赶往17号车厢。

  原来,17号车厢的一名汉族女乘客即将临产,距预产期还有十多天,夫妻俩原以为这么长时间足够赶到阿克苏。没想到,孩子在火车上就迫不及待地要来到这个世界。

  十万火急!列车当值的红十字救护员是一名男性,不便接生。情急之中,列车长张亮决定:由接受过红十字医疗培训的阿孜古力·托胡提接生孩子。

  赶到现场时,临近两排座位上的乘客已被安排到别处。来不及多想,她立即关闭临近的车门,将卧铺车厢的毛毯铺在地板上,消毒、接生、扎脐带……每一个环节,阿孜古力·托胡提都做得一丝不苟。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孩子“哇”的一声啼哭,让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齐声鼓掌祝福新生命的降临。此时,张亮又通过120急救电话联系好库车县人民医院,一到站,产妇一家三口立即被送上救护车。

  “那是个男孩,鼻梁高高的,可漂亮了。当时我抱他在怀里,心里那种温暖的感觉真的没法说。”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5个月,阿孜古力·托胡提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那份喜悦和自豪之情仍难以抑制。

  今年2月7日下午,一位患有严重肺心病的维吾尔族大妈,从莎车县乘火车到乌鲁木齐治疗。和田车队第四包乘组蒙古族列车长铁木尔·李光照了解这一情况后,把病人及其丈夫的铺位调换到靠近车门的下铺,随后联系到一位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并将她调换到与病人同一车厢,以便应对突发状况。列车员姚思莹和李娟则轮流为病人倒水、送饭。

  病人带的氧气瓶只有15升氧气,而此时距到达乌鲁木齐还有30个小时,其中有6个小时的高海拔缺氧区要经过。这些氧气绝对支撑不到目的地。

  铁木尔·李光照马上协调购买氧气瓶。幸运的是,火车到达阿克苏车站时,氧气瓶及时送上了车。病人的丈夫感动地说:“这份人情太重了。”

  第二天晚上,火车到达乌鲁木齐站时,列车安全员阿迪尼·阿布力米提提前让人把自己的车开到火车站,亲自驾车将病人送往医院,并帮助病人办理完住院手续后才离开。

  温馨特色服务伴旅途

  2011年1月20日,乌铁局创建“和田玉龙号”民族团结品牌启动仪式在乌鲁木齐站举行。由于“和田玉龙号”列车的乘客90%为少数民族,在打造民族团结品牌的过程中,和田车队尤其注重为乘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

  “歌舞之乡、快乐之旅”是“和田玉龙号”列车为旅客提供的民族特色服务之一。每当列车上有足够的空间,乘务员就会组织乘客进行歌舞互动。

  2012年5月8日,在从和田开往乌鲁木齐的“和田玉龙号”列车上,伴着欢快的麦西热甫乐曲,10号车厢顿时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安全员艾山江·阿不都热依木和乘客艾合买提江·肉孜、买买提·依明的带动下,乘客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被车厢里的欢快气氛所感染,汉族乘客鲁伟和同事王晶也加入了舞蹈队伍。车厢里,各族乘客的鼓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还有乘客拿出手机录下这欢快的场景。王晶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歌舞互动将各民族群众融合在一起。”

  其实,“和田玉龙号”列车提供的民族特色服务远不止于此。

  登上“和田玉龙号”列车,你会发现处处充满民族文化气息。餐车和软卧车厢的白色窗帘上绣着山峰、骆驼、维吾尔族妇女,餐车的餐桌上摆放着民族风格的花瓶,就连乘务员的领带也颇具民族特色。

  为旅客提供双语服务是和田车队的另一项特色服务。为此,和田车队为大家印发了《客运常用维语50句》等小册子。和田车队党总支书记艾尔肯·肉孜还将各车站站名的维吾尔语读音用汉语进行注解,比如“焉耆”用汉语注音为“卡尔下”。除了这种方法,每次交接班时,每个包乘组都安排专人教大家学习一句维吾尔语。

  5月6日,看到记者前来采访,性格开朗的汉族乘务员闫惠梅用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向记者问好,她说:“刚开始不懂维吾尔语,与乘客交流起来不方便,心里很急。学了几个月后,能与维吾尔族乘客进行简单交流了。”

  让职工感受家的温暖

  爱心是和田车队真诚服务旅客的原动力,而这爱心则来源于这个团队内部积攒起的凝聚力。   和田车队共有8个包乘组,439名乘务人员,由维吾尔、汉、蒙古、满、哈萨克等7个民族组成。其中,90%以上是80后、90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年长的乘务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而年轻的乘务员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些年长的乘务员,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长时间接触这个群体,你会发现,他们之间,不论是哪个民族,已经产生了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情感。

  去年9月,和田车队第二包乘组乘务员桑爱江一家人不幸遭遇车祸,父母双亡,他和妻子、女儿重伤,手术费需要22万元。他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还差近两万元。乌鲁木齐客运段从工会互助金中资助了5000元,还差一万多元没有着落。桑爱江所在包乘组列车长陈红军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召集全体乘务员捐款。

  陈红军说:“这可是救命的钱啊,大家少抽一包烟,少吃点零食,也就把钱省出来了。谁家没个困难呀,不管捐多捐少都是自己的一点心意。”一会儿工夫,包乘组43名乘务员就捐出5000多元。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包乘组也纷纷捐款,共计捐款1万余元。在各族同事的热心捐助之下,桑爱江的手术费终于凑齐了。

  考虑到桑爱江家里无人照顾,他所在的包乘组安排3名同事前往照顾。只要休息,他们都会到医院去,为他送饭喂饭,扶他上厕所,陪他聊天,前后忙活了半个月。

  “我打心眼里感激同事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们车队就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桑爱江说。

  在和田车队,像这样各民族职工之间相互帮助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48岁的依明江·买买提是和田车队第六包乘组的列车长。他随身带的小本子记着组里每一名乘务员的生日。只要有人在出乘期间过生日,他都会自己出钱买个蛋糕,为他们过生日,并让厨师做碗长寿面。自去年列车开通以来,他已经先后为20多名乘务员过了生日。他说:“我对待这些乘务员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时候一些小年轻还喊我‘干爸’。”

  50岁的木合塔尔·吐尔逊是和田车队第一包乘组安全员。平时对组里的小同事们都非常关心,经常鼓励、帮助他们,向他们传授客运服务的技巧,同事们都亲切的称他“木大叔”。23岁的汉族乘务员张玲娜告诉记者:“木大叔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我们,我们有什么好吃的也想着木大叔。”

  这就是和田车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分民族的至善亲情!

  这就是和田车队,他们用自己的真情付出,演绎着跨越民族的人间大爱!

上一篇 3号线列车走走停停四五个小时?...
下一篇 合肥到西安火车3年后更快捷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