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杭高铁“最可爱的人”
沪杭高铁如天降神龙,降落在嘉禾大地。在我们都在翘首企盼沪杭高铁通车之际,请不要忘记为高铁建设付出心血的人们,他们是沪杭高铁“最可爱的人”。连日来,某报记者兵分几路,行走在沪杭高铁沿线,为他们的行为感动着,为他们的付出心存感激。3个人物的故事,只是为沪杭高铁忙碌的人们的生动缩影。
人物档案:
吴景泉,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部经理
工地上过春节
日夜奋战180天
沪杭高铁“贴地飞行”,嘉兴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建设者们从今年春节前夕开始,驻守在建筑工地,日夜奋战,节假不休,以“高铁速度”建设嘉兴南站配套工程,从而确保高铁正式通车时嘉兴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性使用。
早在前年11月,高级工程师吴景泉就开始负责嘉兴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项目,担任项目经理,从设计到立项,从开工到雏形显现,他一门心思扑在上面,今年春节以来几乎没有休过一天假。30年前,作为一名年轻的建筑工程师,吴景泉参与了当时嘉兴第一高楼交通大厦的建设;30年后,58岁的他将沪杭高铁嘉兴南站交通枢纽作为自己退休前画下的圆满句号。
建成一个集高架立体交通平台、地面广场和地下广场于一体的交通枢纽,时间只有短短180天,难度可想而知。以吴景泉为首的项目部9名成员丝毫不敢懈怠,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带领施工队日夜施工,既要赶进度,更要确保质量。
2月4日,广大市民正沉浸在春节来临前的喜气中,而交通枢纽项目部和施工单位却选择了入场准备,在工地上度过了春节。虎年的鞭炮声还响彻耳畔,嘉兴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工人们已经打下了第一根桩基。
项目部根据具体工程的推进情况,实施奖罚分明的制度,同时还成立了现场指挥部,设计、施工、监理为一组,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项目部每周二、周五开现场例会,同时几名成员还要轮流值班,每晚10点到现场检查情况,完成人员的记录考核,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截至目前,供出租车、公交车、社会车辆停放的三大停车场地已经基本建成,双溪路、庆丰路的绿化、路灯安装工作也已完毕。
人物档案:孟凡利,中铁十二局沪杭客专项目部总工程师
攻克技术难关的群体最可爱
“这座转体拱桥,在设计、重量、跨度上创出三个世界第一:高速铁路160米自锚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跨度为世界第一,软土地基上首次建造160米自锚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单边转体自重为世界同类转体桥梁之最。”沪杭客专第四标段、中铁十二局沪杭客专项目部总工程师孟凡利告诉记者,在一年时间里完成这一高难动作,更将施工难度推上了世界之巅,这其中涌现出了不少感人故事,但最可爱的还数攻克技术难关的人。
据介绍,为了实现顺利转体,上海铁路局、沪杭客专公司与施工单位中铁十二局一起,先后6次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聚集现场,科学论证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沪杭高速公路正常通行的影响。为了达到“配强要素”的要求,中铁十二局从全公司调集现场管理和技术高手专门成立了强有力的现场指挥所。
令孟凡利印象最深的是,面对十几项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大胆攻关,几乎昼夜奋战在工地,最后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先后破解140米超长钻孔桩、30米大直径无内支撑钢围堰、球铰转动系统高精度安装等10多项施工难题,创造了软土地基大跨度大吨位半幅拱圈支架等4项自主创新技术。
2010年5月17日上午9点36分,随着上海铁路局常务副局长王峰的一声令下,两只“飞燕”舒展双翼,一起漂亮转身,在川流不息的沪杭高速公路上空成功“牵手”。“为实现顺利转体,我在转体前组织召开了3次专家分析会议,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取得了仅用50分钟就顺利完成转体的好成绩。”孟凡利说,没有这么多专家在背后默默支持,攻克技术难关就不会这么顺利。
人物档案:陈湘英,许村镇报国村党支部书记
四五十次上门最终感动乡亲
沪杭高铁从海宁市许村镇报国村穿村而过,并且这条铁路上的海宁西站就设在报国村,望着即将通车的沪杭高铁和即将投入使用的海宁西站,报国村党支部书记陈湘英百般滋味在心头。
“沪杭高铁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可为高铁让道搞征迁时,并非所有的群众都能理解。”陈湘英说,家纺是许村的支柱产业,报国村的家家户户都有织机,庞大的机器放在家里,不停地运转就能给村民带来财富,面临征迁的时候,“他们不仅要拆迁住宅,还要搬走机器,一些村民很难接受,我们的工作就遇到了麻烦。”
村民不乐意时该怎么办?“只有心平气和地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讲求方法,耐心开导,晓之以理,他们最终会顾全大局的。”于是,在去年拆迁的那些日子里,陈湘英的脚步就一直没停过。
村民阿华(化名)的家里有台20多米长4米多宽的加捻机,当获悉沪杭高铁将从他家所在的位置穿过时,阿华心里非常矛盾,因为他将不得不为此征迁。阿华的机器庞大,除了让它停止创造财富,还得找个好去处,“找个地方继续生产,一时又找不到,卖掉又不忍心!”于是,当陈湘英一次次地上门做工作时,阿华都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但当陈湘英不厌其烦地第20次上门做工作时,阿华终于被感动得当天就同意征迁。
其实,在这次征迁动员工作中,为一户人家上门20次并不算多。今日的海宁西站站前广场之一角,曾是村民阿辉(化名)的家。得知海宁西站将建在自家门口时,阿辉激动得几天都没睡着觉。当随即被告知这里也要拆迁建站前广场时,阿辉就不乐意了:“不能享受高铁站就在家门口的便捷不说,毕竟这也是新造的房子啊!”为此,陈湘英放弃周末休息,上门四五十次,终于让阿辉一家心甘情愿地同意了拆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