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及其《游纪》
徐霞客的传奇旅行线路
从22岁到54岁,30余年间,单装徒步,游踪遍天下,阅尽天下山水,并在旅行过程中,逐日写下游记。这些游记经后人整理,成为69万多字的皇皇巨著《徐霞客游记》,其内容广泛涉及地理、民俗、民族、政治、宗教、边防等,被认为是"自古至今未有之奇书" ,并被称为"古今游记之最"。那么,受到如此推崇的徐霞客及其游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名,万历十四年(1587年)出生在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南喝岐村(今属霞客镇)。他出身什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小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于是摒弃仕途,寄身山水,矢志“闻奇于名山大川”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其22岁始游太湖,访东西洞庭两山,觅灵威丈人遗迹,从而开始了他艰辛的旅行考察生涯。以一介布衣,执一根策杖,靠一双脚板,到他1641年3月8日辞世的三十多年间,东渡普陀,南涉闽粤,北攀太华,西南则达于云贵高原边陲,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他“寻山如访友”,有山必登,有洞必探,途穷不忧,行误不悔,为探究山川地理之奥秘,或攀登于崇山峻岭,或穿越于茫茫原始森林,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览“庐山真面目”。他曾这样说:“旦古人迹未到之处,小惜捐躯命,多力一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比。”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游记》被世界公认为“游记之最”,既是地理专著又是文学著作,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在18世纪的清代乾隆年间就已传播到欧洲,被外国人士所熟知。世界著名科学家史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盛赞徐霞客是世界“最卓越的旅行家”、“写《游记》的名家”,是“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而法国著名探险家、法国洞穴联盟国际关系委员会中国部负责人让·皮埃尔·巴赫巴瑞在考察参观徐霞客故里时说:“徐霞客是早期的真正的喀斯特学家和洞穴学家。”
20世纪末期以来,徐霞客及其《游记》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将徐霞客敬为“游圣”,作为中华40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的铜像已屹立在中华世纪坛。《徐霞客游记》称作是一部“绿色经典”,列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20部著作之一,同时被世界上英、法、意、日、韩等国家翻译出版。徐霞客及其《游记》逐渐形成《徐学》学科,国内外《徐学》研究组织与日俱增,研究学者队伍越来越大,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传承精神,服务社会已初显成效。
徐霞客及其《游纪》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江阴、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