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国情特殊、外国封锁等重重困难下,中国航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并且能够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始终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延续辉煌,历经五十余年而不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河表示,不拘一格,大胆选拔中青年科技人才领军,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航天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尊重了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结果。”杨河指出,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时,有18位小于50岁,10位小于45岁;2010年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300余名型号“两总”及近300位科研院所长中,45岁以下的也占到60%。“他们将大量青年科研人员推上关键岗位,放手任用”杨河表示。
他列举了一些学者所做的研究,通过对古今中外做出科学重大创造的杰出科学家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得出一个结论:科研人员在25-45岁之间做出重大贡献的可能性比较大,特别是37岁左右可能性最大。
中国航天“用人才成就事业、用事业造就人才”的经验值得其他行业,包括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借鉴。
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调宣部部长王春法将中国航天的成就称为“我国科技领域的一朵奇葩”。在总结中国航天取得成功的客观规律时,他也特别强调了人才培养问题。
王春法说,航天领域与我国目前学术“大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王春法说,我国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着“研究人员多,科研辅助人员少”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学术体系中,科研辅助人员普遍缺少上升通道,“没有一个好的前程”。而从航天科技集团首批“首席工艺专家”的名单中可以发现,这批人大多有着高学历,多从技术员、工艺员做起,已成长为院长、厂长、总工。“各类人才都有他的位置和发展空间,非常值得借鉴”,王春法说。
在今天召开的“中国航天发展的哲学思想研讨会”上,众多航天界、哲学界的领导和专家,研究机构、高校的院士专家、火箭型号两总等围绕中国航天发展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讨论,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中国航天的历史与未来。
从此次研讨会主办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该院还计划对建院55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汇集成册,推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一书,以我国航天事业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探究我国航天事业成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哲学层面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思考,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理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