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19时,我们接到集合电话。直到出发那一刻,据了解,今晚要到一线检查“天窗”点施工作业。
22时30分,我们跟随检查组来到燕郊站。虽然已到春天,但夜晚的风还是透着寒意。燕郊站晚上没有客车停靠,大门紧锁,站内一片漆黑,只有值班室透出一丝灯光。
由于火车站实行封闭式管理,如何进入车站成为检查组面临的首个难题。
想方设法地进入车站后,检查组直奔值班室,查看车站值班员的值班作业情况和值班记录。
“采取夜间抽查的形式肯定会遇到很多不便和困难。如果事先通知相关单位,肯定会一路畅通无阻,但可能就看不到真实情况了。”检查组成员谢仙舟说。
得知4月2日0时至2时40分,京哈线通州与燕郊区间有接触网三级施工的消息后,检查组径直来到通州站。此时已是0时40分,检查组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很难进入施工现场。
检查组沿着京哈线寻找“突破口”。直到1时50分,检查组才进入位于通州站的北京供电段通县南信号房。检查组现场检查施工作业是否规范、安全防护是否到位等。“三项设备是否齐全?”“施工组织负责人是谁?”检查组成员详细地询问着,并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
检查完毕已到3时,我们困得都睁不开眼了,但检查组成员依然精神饱满地讨论着刚才发现的问题。检查组成员宋桂玉和谢仙舟都已年近60岁,但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
别看平时检查组成员都和蔼可亲,可一到现场每个人都是“火眼金睛”,再小的问题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他们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全部一查到底,毫不留情。
4月3日,在位于北京西郊雁翅站的雁翅供电运行工区,检查组成员焦文根发现一个崭新的硅胶绝缘子出厂日期为2006年。按照相关规定,绝缘子按寿命管理,期限为10年,而这个绝缘子截至被发现当天仅剩4年的使用期,这肯定存在采购管理不善的问题。
这样一个小问题,如果不专业、不细致、不较真是发现不了的。北京供电段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他们检查得比我们还要细致、认真。”
检查过程中,没有一句客套话,没有一句表扬话,都是实实在在地摆事实、讲道理。检查组把发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提出明确的整改要求和期限,对于没有整改到位的,将采取严厉措施。
不提前通知、不事先安排、没有人陪同,不到办公室、不搞座谈会、不听口头汇报,直接到站段、进班组、下车间,深入铁路运输生产一线,获取第一手信息。这样的检查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整个清明假期,检查组没有休息一天,始终在忙碌着。
其实,我们参加的这几次检查只是铁道部安全监察司工作的几个小片段。据了解,就在我们跟随检查的时候,安监司还有3个检查组正奔波在全国各条铁道线上,检查铁路施工和防洪工作。
一年中,除了施工、防洪、春运、暑运等常规检查外,安监司还要处理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安监司内每个人都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他们一年里待在办公室的时间少之又少。粗略统计,安监司成员每年平均出差在外超过150天,最高达300天。所以,他们经常戏称自己是“流浪的人”。
“节假日期间,铁路客流量大,抓安全不能有丝毫放松。我们得对铁路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副巡视员宋桂玉的一席话道出了铁路安监人员的心声。这也许就是他们毅然放弃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