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办公桌、三张木板床、两间只有五六平方米的砖砌小屋,外加一个简易的小厨房,这就是昆明铁路局开远工务段河口线路车间昆河铁路K351加巡点的全部“家当”。
4月13日11时20分,记者搭乘河口线路车间的工程车,在323国道上奔驶2个小时,又在乡村公里上颠簸1个半小时,再手脚并用攀爬50度角的山坡半个多小时,累得满身大汗喘着粗气,才千辛万苦地来到昆河铁路K351加巡点。上行方向百米左右,就是昆河铁路上著名的人字桥。
看到记者到来,除了同事外,难得见到外人的加巡工彭兴友十分高兴,忙着倒茶。
彭兴友告诉记者,加巡点共有3名职工,都是接近退休年龄和身体不太好的线路工,岁数大了,换不动枕木,舞不动十字镐了,车间照顾他们到此进行危石看守,虽说条件坚苦了点,但毕竟劳动强度小多了。
K351加巡点主要负责在昆河铁路351公里200米到353公里900米之间往返巡逻。线路旁是2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虽然峰峦挺秀,景色迷人,但风化的危岩落石却是威胁铁路运输安全的“杀手”。巡查就是要防范落石、滑坡、倒树及其它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发生。其间,他们要穿过两个洞顶渗着水的隧洞,最长的隧洞有261米,每次加巡大约需步行5公里,每班加巡3次就是约15公里。
彭兴友说,山上的危岩在震动、风吹、日晒、雨淋、天旱的情况下,都可能掉下来,就像一枚枚“定时炸弹”,给下方行驶的列车安全造成威胁。几年前的一场大雨,附近专门看守人字桥的民兵食堂还被几十吨重的大石头砸塌,所幸当时里面没人。
另一名加巡工王金水告诉记者,值班期间,只要到了图定出巡时间,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是狂风还是暴雨,都必须无条件地出去巡查线路。特别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更是要增强责任心,增加出巡的次数。
因交通不便,K351加巡点3名加巡工实行大小双班轮休制,大班为连续在加巡点工作14天,可回家休息7天,轮休时只能坐每周二段上开行的通勤车回家;小班为在加巡点值班的两人12小时一换,主班外出加巡时,副班在点上值守,轮值期间要在加巡点过夜。
谈话间,加巡时间到了,头戴安全帽、身穿黄马甲的彭兴友,随手背起他的牛皮工具包,里面装着“四件宝” —— 对讲机、信号旗、响墩、信号灯电筒,并扛起放在门口的铁铲。
彭兴友说,黄马褂用于自身安全防护,对讲机用于联系车站,信号旗、响墩、信号灯电筒用于危险情况下拦停列车,铁铲用于紧急处理小坍方。
记者好奇地拎了拎,看守工出巡所带的全部“宝贝”加起来有10多公斤重,看来,他们加巡的“压力”也不小呀!
像K351加巡点这样的看守加巡点,该段共有30多个,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不能阻挡这些加巡工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