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率先跨入“千亿开发区”之后,合肥经开区马不停蹄,奋力向“全国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冲刺。19年励精图治,曾经在一片荒芜之地上诞生的经开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合肥西南组团的“宜业宜居”新城区,经开区一如“皖江火车头”,一马当先,其凭什么决胜千里,崛起之路密码何在?记者日前走进经开区,试图探寻其成功之道。
密码:服务
“无限服务”引客商纷至沓来
“在政策和土地上,经开区与合肥其他区比较,没有任何优势,经开区的优势在于服务,有限招商,无限服务。”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卫东如是说,而这其实正是该区不可比拟的“软实力”。
在经开区,官员最不爱听的就是“等一等”,在他们的词典中没有“等一等”三个字。办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几乎是所有经开人的共同特点。该区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效率作为重中之重,企业从决定投资开始,各机关处室就开始全程服务,企业办证、立项全程陪同;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只要有要求,都会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解决,“我们要求,说到一定要做到,这是一种精神,更是经开区的精气神。 ”
帮扶无微不至,从工委领导到各局处室组成多个帮办小组,为企业提供全程式、一站式服务,联系人与企业经常联系,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承诺解决时限,并由区督查组跟踪督促、限期完成。在行政服务上,要求行政审批时限进一步压缩,2个工作日内办结的项目由原来的10项上升到38项,由占总数22%上升到84%。推进服务流程创新,以城管局审批窗口为例,采取审批窗口工作与社区城管人员联动方式,不用窗口人员现场查看就能办理审批事项。
企业为什么愿意到经开区投资?姚卫东解释,“原因很简单,企业投资后,赢利是最重要的,在经开区企业投资一般都能做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收益,企业不需要‘动脑筋’,搞好市场就可以了”。
密码:机制
考核激发活力争喊“我要干”
崛起之道还在于好的机制与体制,在经开区采访,给记者印象很深的还有绩效考核,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通过机制创新,打造投资环境新优势。
勇于先行先试,经开区有的是魄力和勇气。该区率先启动全面的绩效考核,首次考核评估结果出炉,得分最高的部门109.17分,得分最低的部门81.58分,同岗位层级,得分最高的与得分最低的月绩效工资相差近800元。此举,不仅彻底终结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拿同样工资的现象,更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经开区相关人员介绍,管委会职工平均年龄37.9岁,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67.1%,全日制大专学历人数占18.4%。尽管总体结构比较合理,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干部职工创业激情有所减退,责任心下降,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畅等问题。
通过对各项关键业绩指标的动态考核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按进度、质量要求进行。各非专业招商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每年提供招商信息均超百条,并在项目引进、接待洽谈、项目服务等环节主动参与。层层传递的组织压力,解决了“干什么”、“如何干”、“干得怎么样”等问题,纷纷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
密码:创新
敢做敢闯招商屡出“大手笔”
项目是“生命线”,而敢于在招商中大胆创新则是经开区引进众多大项目的“法宝”和“秘籍”。根据该区出台的《引荐工业重大项目奖励办法(试行)》,针对引进重大项目的招商“伯乐”,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重奖,奖励对象是2012年第一时间为开发区提供工业重大项目信息的引荐人。
重奖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招商渠道。作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日资企业聚集区,合肥经开区紧抓日资产业转移契机,广泛承接日资企业来合肥日本产业园投资发展。利用日资企业聚集的优势,合肥经开区又与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一——丸红(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开区还与多家中介结构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着眼可持续发展,该区以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突破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此外,依托区内重点骨干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快速提升全区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付出终有回报。在2011年度商务部公布的13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合肥经开区跻身十五强,在全国省会城市开发区中排名第六,主要发展指数和综合投资环境居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第一,“发展与效率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十强。
19年来,经开区犹如一列“火车头”,勇当“大合肥”引擎,辐射带动让周边繁花似锦。
“经开区是合肥经济战场的先锋队,要发扬勇猛无比的精神招大商,要与肥西、庐江联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 ”这是合肥市对经开区“辐射带动”的要求,作为合肥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经济蛋糕”大了,自然会形成辐射效应,从而最终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承担起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实际上,这种辐射和带动早已“有步骤”展开,2008年8月,肥西与经开区签订协议,合作开发派河以北、莲花路以西、清龙潭路以东、方兴大道以南的10.56平方公里区域,命名新港工业园。派河两岸随即风生水起,新港工业园开始了区域突破、观念突破的深度“试水”。
2009年,在现行合作区域基础上,经开区与肥西县携手共进,跨过派河,将派河以南的56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区县合作范围,共同打造派河工业走廊,实现区县联动发展。目前,莲花路大桥横跨派河,上半年即将竣工。而经开区与庐江的深度合作,也已在酝酿当中。双方日前签订结对合作协议,将从招商策划、产业链合作、人才智力、企业交流等多方面推进合作共建。
除了带动周边,经开区一些落户大企业的经济辐射作用也开始显现,经开区家电产业过千亿,集聚了海尔工业园、美菱工业园、长虹工业园、美的冰箱工业园、晶弘冰箱基地等诸多家电巨头,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不少配套企业落户周边桃花工业园区等。此外,在汽车制造等高科技领域,以及电子制造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辖区内已经形成产业新高地。
构筑产业积聚新平台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打造出口加工区“金字招牌”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 2010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享受“境内关外”的政策优势,入驻企业可同时享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这是安徽省获批的第二个出口加工区,合肥出口加工区位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工业园内,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说起出口加工区,经开区人充满了自豪,然而回想起当初“冲击”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征途,过程却一波三折,先后三次“冲击”才成功问鼎。
为什么要申报出口加工区? “这是我们迎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建设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一个重要载体。有些大项目招商时就明确表示,有出口加工区,它就来;没有,它就走。 ”经开区如是回答。
出口加工区亦是经开区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 ,招商大潮汹涌,也正悄悄发生变化,从起初的拼地价、拼政策,转向拼服务、拼实力。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很多,能为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基建、产业配套和投资环境;也能促进区内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吸引企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过来;另外,出口加工区严密高效的通关环境,能够促进完善管理、改进服务。当然,出口加工区还能推进经开区南部、新港工业园的快速发展,让区县合作更上层次。
毫无疑问,经开区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将显著增强合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构筑产业积聚新平台,更进一步将提升合肥乃至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