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报纸翻出老照片
“你看,这就是我58年前在西站留念的照片。”刚坐下来,张庆堂先生就急匆匆地从随身携带的小包中拿出了一张照片。
与目前的照片相比,这张老照片是黑白的,尺寸也要小许多。在经历了58年的沉淀后,照片的边角已经微微泛黄。记者注意到,该张照片是以南京西站的一角为背景的两个人的合影。其中,一个人穿着背心、短裤,另一个人则穿着短袖、长裤。从照片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判断,当时拍摄的时间应该在夏天。果然,在照片的背面记者找到了答案。上面记录着:摄于南京站广场,左为张庆堂,右为赵世密,摄影者:王科长,1954年8月15日。
“这张照片是我与朋友的合影。”张庆堂先生回忆说,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54年夏天。摄影者王科长,这个人具体的名字他已经记不得了,主要是时间太久了。而且,与他合影留念的赵世密也已经去世了。
照片背面上写着“摄于南京站广场”,其与西站有何联系?对于记者的疑问,张庆堂先生解释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车站改名为南京火车站,简称南京站。于是,当时在照片背面就留下了以上一段文字。一直到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新的南京站建成,同时和平门货场和位于南京市下关区的老南京站合并,重新命名为南京西站。
与西站有30年的感情
除了留有与西站合影的照片外,张庆堂先生与南京西站还有一段30年的感情。
1948年,年仅17岁的张庆堂先生参军入伍,成为警备部队的一名军人。1949年,因该部队集体转业到铁路系统,张庆堂先生也跟着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当时,张庆堂先生被分配到上海铁路局南京分局铁路公安分处。该处共设有4个科室,张庆堂先生在一科,也是侦察科,主要是对铁路内部的案件进行侦察。那张老照片,就是在此期间内拍摄的。
到了1966年,因工作调整,张庆堂先生被调到了南京列车段(现南京客运段),开始了他的跑车生涯。“现在南京到北京都已经是高铁了,但我们那个时候还是慢车,我曾经当过125/6次列车的车长,专跑北京线。”就这样,一直干到了1979年,因身体原因、年仅48岁的张庆堂先生提前退休了。
虽然48岁时就退休了,但张庆堂先生在南京西站还是工作了30年,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西站。“之所以会拿出这张老照片,是因为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我与西站104年’活动,这才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张庆堂先生笑着说,如有需要,他可以将该张老照片捐赠给本次活动,也算是对南京西站的一段见证吧!
〉〉〉讲述
我也曾当过义务列车员
“看到金陵晚报4月7日A8版刊登的‘48年前,我在西站当过义务列车员’的报道后激起了我的回忆,我曾经也在南京西站当过义务列车员。”昨天上午10点钟,金陵晚报读者展同义先生打进电话称,1966年的时候他也在南京西站当过1个多月的义务列车员。
展同义先生说,看到报道后激起了他的同感,在他的印象中,他不仅藏有与西站合影的老照片,还留有当义务列车员时佩戴的胸牌。于是,他就在家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才找到黄色的义务列车员胸牌和写有“驻宁部队支援南京铁路春节运输留念”的合影。尤其是,在看到那张合影后,再次勾起了展同义先生的回忆。
那是1966年2月初,展同义先生与其他23人一起前往西站支援南京铁路春节运输工作。经过3天系统的岗位培训,展同义开始跟车服务,主要是在列车上为旅客倒水、打扫车上卫生等服务性工作。别看只是小小的服务工作,但当时却有严格的标准。
就拿倒水为例。右手拎着水壶,左手既要拿着杯盖还要端着杯子,迅速将热水倒入杯中。“别看这项工作,为了达到要求我可是练了好几天。不仅如此,每次出车前,列车长都会对每趟车的列车员进行一次出车前的教育。内容包括:出车的注意事项、该趟列车沿途停靠站及时刻等多个方面。列车员要熟记该趟列车沿途停靠的站名以及时刻,以便更好地为旅客服务。
虽然跟车仅仅只有短暂的一个多月,但却给展同义先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别看我当时只是一名小小的义务列车员,但肩上的担子重着呢!”更令记者意外的是,展同义先生表示,他愿意捐献出义务列车员胸牌和合影照片,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从老物件中了解到西站曾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