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迎来今年首次沙尘天气
、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冯倩报道 近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地区出现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沙尘天气的到来导致黄沙漫天,最小能见度仅200米,最大风速达到20.8米/秒。阿旗气象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网站及时发布了大风沙尘预警,提醒公众做好各项防护工作。
辽宁阜新出现大风扬沙天气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辛艳辉报道 29日下午,辽宁阜新出现大风扬沙天气,天空一片“灰蒙蒙”,空气里充斥着粉尘的气味,四周都是扬起的沙尘,能见度小于7000米。阜新市气象局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和大风警报,并通过手机短信、121和电子显示屏等提醒市民,注意做好防范大风的准备,出行时最好戴上帽子、围巾,要远离广告牌、大树以及简易搭建物,避免受到伤害。尤其是清明上坟期间要注意森林防火。
漫天沙尘席卷内蒙古通辽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萨其荣贵摄影报道 3月29日,漫天扬沙席卷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严重影响市民出行。
吉林中西部地区遭遇沙尘天气
中国气象网讯 吉林从29日下午开始,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天气。据29日下午两点的气象数据显示,吉林省通榆、长岭、双辽三个县市出现明显较重沙尘天气,前郭、扶余、双阳三个县市出现轻度沙尘。
气象科普
沙尘暴:掀起温柔的盖头来
我国是世界上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们往往一提及沙尘暴就“谈虎色变”。然而,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红军却说,对研究大气科学或气候变化的科学家而言,沙尘暴是自然物质循环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是探索大气变化规律的宝藏。人们只看到了其狰狞的外表,但它的环保作用,比如降低气温、净化空气和缓解酸雨的功效还鲜为人知。这些是其“温柔”的一面。
沙尘暴或是一种制冷剂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家眼中,沙尘暴甚至具有积极的环保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降温作用。其原因有三。
一是“阳伞效应”。李红军说,当中亚干旱区发生强沙尘暴时,细小沙尘被带入高空,由西风环流输送到东亚、太平洋和美洲,由于沙尘会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具有“阳伞效应”,所以会降低所经过区域的气温。但沙尘暴对降低气温到底有多大的贡献,目前依然在研究中。
二是“制冷剂效应”。科学家经观测发现,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一直远低于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所预测的温度值,因为地球系统可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反馈机制,沙尘可能就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增温相对立的非常重要的“制冷剂”。
三是“铁离子效应”。沙尘暴携带的沙尘中包含丰富的铁离子,而每年亚洲沙尘暴会携带大量沙尘沉降到太平洋。研究已经证明,铁是许多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沙尘暴为太平洋海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大大提高了海洋生物的生产力。海洋中的藻类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藻类光合作用的提高,意味着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增多,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而有降低气温的作用。还有研究表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能将沙尘传送到中南美洲雨林地区,并为中南美洲雨林生长提供营养成分,提高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转化能力,有降低气温的作用。
沙尘暴是净化空气的卫士
“黄沙弥漫的沙尘天气过后,天空是最洁净、最晴朗的。”李红军说,因为沙尘里气溶胶和碱性粒子含量较高,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可以黏附、吸收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具有一定的酸碱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地过滤空气,改善空气质量。
同理,沙尘暴还能缓解甚至避免酸雨的形成。煤炭作为一种主要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这些物质溶于雨雪后会形成酸雨。我国南北方的工业酸性污染物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酸雨却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只有零星分布,这是因为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来自沙漠的沙尘和当地土壤都偏碱性,其中的硅酸盐和碳酸盐富含钙等碱性阳离子,能够中和大气中的绝大部分酸性污染物,避免酸雨的形成。
李红军告诉记者,最近一个时期,科学家对极地冰芯中沙尘、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及海洋原始生产力的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地球系统中存在“低二氧化碳浓度-高粉尘”和“高二氧化碳浓度-低粉尘”两种状态,这表明粉尘与二氧化碳浓度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交错的机制。
科学认识沙尘暴,扬长避短
沙尘暴,作为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古已有之,如果消灭了沙尘暴,也就消灭了一种自然生态,甚至会导致已经适应这种气候的物种灭绝。人类应该科学进行生态保护,在控制沙尘暴的同时对其加以研究利用,扬长避短,发挥它的价值。
李红军说,如果沙尘暴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起的,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减少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保护环境,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如果沙尘暴是沙漠发生的自然现象,人类就没有必要去治理,而应让它在自然界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人类需要研究其活动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其对人类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