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华北平原上许多小村庄一样,它曾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指获鹿县,今改名为鹿泉市)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乡村之中,朴实、憨厚的村民头裹白毛巾,以种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淡而充实。
但传奇的历史最终选择了这里。110多年前,轰鸣的火车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从停靠在村东的火车上,走下形形色色的陌生人。这些人带来了新思想和新技术,也带来了现代文明。于是,村不再是那个村,庄也不再是那个庄。历史选择这个村庄为“坐标原点”,扩大再扩大;历史最终又以这个村庄而命名,从“石门”再到“石家庄”。石家庄市在北方崛然而起,而当年那个石家庄村,也因这个城市的崛起而青史留名。
军屯建村落绵延七百载
虽然生活在石家庄市,但你知道当年石家庄市“发迹”的石家庄村在哪儿吗?
这问题简单却不好回答。尽管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但对当年形成这个城市的“坐标原点”,却很陌生。我们对这个村庄的熟悉程度,甚至都赶不上大石桥。而大石桥,当年只是建在了石家庄村村东的田地里。概括来说,沿大石桥往西,公里街、车辆厂前街以西的位置,当年就是石家庄村村民的生活区。
大石桥向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新华集贸市场的位置。这个市场几乎占据了原来石家庄村的大部分区域。今天,其旧有面貌早已改变。3月26日,记者从大桥路向西,走进新华集贸市场。窄窄的大桥路内熙熙攘攘,运送货物的小推车来回穿梭,两侧店铺中人来人往。销售各种床单、棉被等床上用品的商铺前,货品从店内摆到了店外。操着各地方言的商人们讨价还价,形形色色的人们忙碌而有序……这是一个和历史面貌截然不同的石家庄村。
据史料记载,石家庄村始建于明代初年,原为真定卫的官庄。元末明初的战争,使真定府一带“人物凋耗,旧存者十仅二三”。明洪武、永乐两朝,多次从山西、江苏、山东等地向真定府大量移民。据石家庄村最老的居民之一——于家的家谱中记载:于氏始祖原籍贵州,洪武元年,随军北征,洪武三年留守真定卫右千户所,得到朝廷赐券与田,在此繁衍。
现存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重修碑记中,已出现了石家庄的村名。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指获鹿县,今改名为鹿泉市)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据调查,清朝末年全村有殷、于、姚、马、卢、白、潘、赵、谷等姓氏,约200户人家,600人左右。
1986年出版的由石家庄市地名办编制的《石家庄市地名志》中记载:石家庄村,位于新华区东南部。其范围东至北大街,西至西横街西侧北于家胡同一带,北至北后街北侧,南至丁字斜街至大桥路一带。
对于村名的来历,石家庄著名学者梁勇曾分析,可能是因为在这个官庄的所有始创者中,姓石的军官地位最高,故名石家庄,后来,石姓绝后,但村名却留了下来。另有一种说法是,军屯于此的共有十大姓氏,村子始名为“十家庄”,后逐步演变为“石家庄”。
1925年筹建石门市时,石家庄村即划入市区。但村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56年还有60户,130人是农业人口,是年,他们和东焦、袁家营三个村的农户联合成立新华蔬菜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东焦生产大队。直到1980年12月1日,还有20户共50多名农业人口,和东焦、袁家营的农业人口一起转入以东焦大队为基础成立的新华生产服务公司,为集体所有制职工。至此,石家庄村原有的农民才全部成为城市居民。
铁路交汇处繁华初显露
石家庄村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因为村庄比较小,田地也并不多。今年85岁的于晓峰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村人。据他回忆,当年石家庄村中最有钱的是从休门搬来的姚家,也是种地。在现在的车辆厂宿舍那一块,曾经有一座被村民称为“姚山寺”的建筑,是姚家的家庙。当年“姚山寺”周边都是姚家的田地。
在铁路修过来之前,石家庄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商业,偶尔有几个在街边卖杂货的小摊。1902年,京汉铁路修到了石家庄。当时的石家庄因为名气太小,故车站取用离石家庄8里外的西南大镇枕头村(今振头村)之名,叫枕头站,职工、路警只有十几人。
据《石门指南》记载:“每有车至,仅数小贩售卖零物,及村中小店数家,凡赴山西客人至此,再觅车轿起早西去。”当时,正定车站是二等站,枕头(石家庄)站隶属于正定站,当时的火车房、修机、工程等工段都设在了正定。1923年“二七”大罢工之后,各工段才迁往石家庄。
随后,正太铁路也阴差阳错地修到了石家庄村。自此,石家庄村开始“发迹”,商业也日益繁华起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石家庄村的村东,法国人开始建设正太铁路石家庄总机厂(俗称正太铁路大厂,现为石家庄车辆厂),这是石家庄第一家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厂家。总机厂主要是为正太铁路修理窄轨机、客、货车和制造车辆,正太铁路正线从厂内穿过,自西北角的5号门出厂开往太原。
同时,井陉绅商张凤起与德国人汉纳根合办井陉矿务公司,并在石家庄设栈。不久,又有绅商吴雪门等在井陉成立华丰公司,从事煤矿开采。由于铁路、矿山的兴建与开发,大批劳工开始汇集石家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石家庄已有产业工人一万多人。其中,正太铁路2000多人,正太铁路总机厂400多人,井陉煤矿4000多人。
有了人群,也就有了市场。伴随着交通和工矿企业的发展,石家庄的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也开始出现。据《石门指南》一书记载,京汉铁路在这里设站后,石家庄村东、村南陆续建起了一批旅馆、商店;正太铁路开通后,又有一些外国商人到石家庄开办酒店、餐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大清银行石家庄支行。至宣统年间,沿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又出现了晋通栈、晋阳栈、裕隆栈、同德兴纱货行等一大批货栈。
到辛亥革命前,石家庄村南(今大桥路一带)已经形成一个以旅馆、货栈为主的服务业街区,村东为商业区。工商业的发展,使石家庄摇身一变,不再是当年田间农耕的乡村面貌,而发展成为了一座拥有居民近一万人的重要城镇。石家庄也因此逐渐取代了北面的正定,成为冀中南的经济中心。
解放前,石家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12.56万人。
至今,在新华集贸市场内,还保存有一排南北方向的老建筑。这一排用灰砖建成的二层小楼,如今一层全部被批发日杂的门脸所占据,二楼也成了各色货品摆放的仓库。这排建筑的西侧,就是当年石家庄村繁华的南大街。从这座老建筑高大的门脸、依稀能辨的阁楼雕饰等建筑风格上,也能推断出当年的繁华景象。
“这里曾是石家庄市繁华轴,那些沿着铁路,随煤炭输出而蔓延的山西银号、票号,到了石家庄这座旱路码头。富甲天下的山西商人,在南大街上建了许多具有山西民居风格的宅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大街上仍有多处美幻绝伦的大宅。”曾为这些老宅子拍摄了大量图片的苟志俊说。
庙会连年盛商业逐日兴
“庙宇六”,是对石家庄村庙宇情况的最简单介绍。石家庄村当年庙宇比较多,在北后街西头,有龙王庙、五道庙各一座,村南的殷家湾道口,亦有一座五道庙,五道庙的东南,有一座安宁寺。村西有七里湾庙,前街还有一座老母庙。
七里湾庙,俗称湾里庙,但它的位置并不在现在的湾里庙集贸市场,而是在石家庄村村西,今天市政府西院东侧的位置。上世纪二十年代,石家庄区内的村庄盛行庙会。湾里庙中有个阎王殿,每逢农历正月初八这天,附近二三十个村子的善男信女都要为阎王过生日。信众们手捧香纸、打着缨幡,非常虔诚地到阎王殿来烧香。休门和粟村等村庄的人们还敲着直径2米多、由20多人拉着的大鼓前来进香。据赵伯祥回忆,解放前看庙的人姓胡,就是他们石家庄村的人。
二月庙会是为老母庙里的“送子娘娘”过生日。日期是从农历二月十七到二月二十。老母庙不大,“送子观音”雕塑得栩栩如生,全身披红,稳坐莲花瓣内,童男童女并立两旁,屋顶和四壁全是彩云。这里的香火常年不断,尤其是二月庙会这四天,烟火熏人,上供的馒头糕点一盘接一盘,香油钱大把大把地往簸箩里扔。附近村庄的农民经常到这里来“套小子”,孩子到了十二岁那年,还要到庙里来上供、烧香、送油钱,这叫“圈锁”。
“二月庙”会场有时在石家庄村西空地(现在清真寺街西边),有时在村北空地(现在兴凯路北边铁路四十五宿舍附近)。戏只有一台,但是杂耍和摊贩特别多,还有大马戏团,酒馆、饭馆和茶馆到处都是。白天有各村的会班子到街上演出,一天不下几十场,最多时达到二三百场。方圆50里,村村都出会班子。农历二月十九晚上还有大型的花灯会。有大盆莲花灯、菊花灯、腊梅花灯。附近留营村技术高超的纸糊匠,扎出的花灯,还装有活动机关,如关公斩蔡阳,一刀下去,人头就削掉了;又如目连救母,一刀劈下,山崩地裂,焰火中出现了他的母亲。
农历四月初六到四月初九,是“七里湾庙”的四月庙会。当年,阎王殿对面有一座戏楼,庙会期间要演四天戏,戏台下人山人海,许多妇女儿童搬着长凳站在后边看。在这个庙会上,商贩特别多。卖洋货的、卖玩具的、卖日用杂货的、卖绸缎布匹的,还有卖估衣的,一行行一排排到处都是。农历四月初,正是准备麦忙的时候,庙会上农具生意也是异常兴隆。
此外,石家庄村还举行不定期的“谢雨戏”庙会,这个庙会的会期也是四天,都是在秋后举行。每逢夏季天旱,人们就到村里的龙王庙里去求雨。有时把龙王抬出来游街,抬着整猪整羊到滹沱河边去祷告。求雨多在农历六月间,此时华北地区接近雨季,即便是旱上一段时间,终究是要下几场雨的,只要下雨就算龙王显灵了,所以秋后就得唱“谢雨戏”。这个庙会一般都是村里百姓都按地亩多少去交钱,作为庙会开销。大多是一台戏,戏台周围设有一些商贩摊点,说书的、卖唱的、马戏团等也都在会场周围演出。
大石桥上铭情义正太饭店阅沧桑
建于1907年,位于石家庄村东的大石桥是常常被文人浓墨重彩书写的地方。
据记载,由于当时正太、京汉两条铁路均从石家庄中心地带穿过,过往行人和车辆必须得穿越铁路,这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火车轧死、撞伤人畜的恶性事故时有发生。为此,石家庄各界人士纷纷联名上书正太铁路法国总办,要求拨款修桥,但洋人不予理睬。愤怒的正太铁路员工只好自己选代表,发起捐献工资、集资修建跨线桥的活动。在一部分代表的倡议下,正太铁路全线2500名职工每人捐献一天工资,唐山人赵兰承包全部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修建了这座石桥。大石桥于1907年春季动工,当年秋季便建成。
市民为铁路工人慷慨无私的精神所感动,编歌谣夸赞道:“大石桥,大石桥,工人血汗来建造,一块青石一份情,青石哪有情义高。”该桥因采用大块方石砌成,故名大石桥。1940年正太铁路改成标准轨,正太铁路改线后,石家庄两个火车站合并为一个火车站。铁路不再从此桥下穿过。1987年,又将此桥重新修建,作为重点文物保护起来。
此前曾有不少材料上注明正太铁路、京汉铁路均从大石桥下通过,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异议。14岁就在铁路上工作,现在已90岁高龄的赵伯祥老人说,大石桥下通行的只有正太铁路,从大石桥往东,路面与京汉铁路交叉口,是一个平交道口。
在大石桥旁边,是工人阶级的伟大战士“高克谦烈士纪念碑”。1985年10月8日,中共石家庄市委、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在石家庄火车站北侧的大石桥旁为高克谦烈士纪念碑奠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亲笔题写了“高克谦烈士纪念碑”的碑名。如今,这里已成为石家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在大石桥东南,解放纪念碑向东,就是正太饭店的位置。历经百年风雨的正太饭店,保存得较为完整,制作考究的门窗、设计新颖的圆形露台,如今看来仍别有一番风味。在正太饭店旧址的正门墙上,钉有一张“京局001号——4859平米”标牌,这也足以证明正太饭店在北京铁路局历史上的重要性。当年的正太饭店,可以说是石家庄最高级的饭店了,***、***、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都曾在此地停留。正太饭店也成为了当年历史的见证。
乡绅观念旧成就石家庄
从明朝开始到上个世纪初,石家庄村的百姓,完全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原农村田园生活。直到铁路修建到了这里。
对石家庄颇有研究的朱振中老先生认为,仅是京汉铁路在石家庄设站,还不足以让石家庄发展得如此迅速,形成如今的规模,应是正太铁路将东起点设到了石家庄村。“这才是石家庄村成为重要商埠的重要一环。”
1903年,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动工。按照当初的计划,是要从正定府修建到山西太原府。但当时铁路尚属于新生事物,民间更是认为,修铁路通火车是要破坏当地风水的,因此正定府的乡绅一致反对铁路在正定设站,更极力通过各种关系,要求铁路改线。同时,提供借款的华俄道胜银行也想多节约一些成本,又经过负责筑路工程技术的法国工程师的大量勘察,为减免在滹沱河上架桥的费用,最终正太铁路的东起点从正定移到了滹沱河南岸的石家庄。
于是,京汉铁路、正太铁路的修建使石家庄村成为了两条铁路交叉的枢纽,更成为石家庄城市化的先导。1939年,以石家庄为起点,又修筑了石德铁路,石家庄便成为了三条铁路的交汇点。
铁路修建以后,石家庄乃至全国一系列的历史重大事件,就在石家庄村的周边发生:
1905年,在石家庄村的村东,开始建设正太铁路石家庄总机厂。
1907年,村东的大石桥竣工,这是石家庄第一座铁路与公路的立交桥。
1911年11月7日,筹划燕晋联军起义的吴禄贞被袁世凯收买的侍卫长杀害于石家庄火车站。
1912年9月17日,***视察正太铁路,并下榻正太饭店。
1921年冬,总机厂工人孙云鹏,成为了石家庄第一名共产党员。
1923年,正太铁路工会组织工人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
1925年9月24日,奉系军阀秘密杀害了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19岁的共产党员高克谦。
新军阀混战其间,闫锡山、冯玉祥、汪精卫曾多次在正太饭店召开会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5天,***、张学良在石家庄正太饭店会面,***密令张学良不得抵抗日本侵略。
1937年,周恩来、彭德怀从太原赴保定途中,曾专门到位于石家庄村中的朱琏诊所,看望中共石家庄市委的同志们。同年,日军侵略石家庄,在大石桥上举行入城式。
1945年,日本投降后将大石桥改做核心工事和指挥部。
1947年,解放石家庄时,解放军在大石桥处生擒石家庄警备司令(即第三军三十二师师长)刘英……
石家庄村也因此在历史簿中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