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桂河的了解源于那部荣膺奥斯卡七项大奖的"二战"题材经典影片《桂河大桥》。当我知道将要有机会走在电影中的画面里时,着实难掩心中激动的情绪。我自己都不明白,为何一心觉得到泰国一定要见到这座桥,难道仅为一部电影?
为了寻访桂河大桥,我们从曼谷出发,穿越了半个泰国,经过近4个小时长途跋涉,才终于到了大桥所在地--离泰缅边境很近的北碧府。这里因为以前曾经大量种植过鸦片,所以又被称作"小金三角"。如今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正是收割的季节,一眼望过去,满目金黄,喜悦便从心底腾起。我真的很想从此就留在这里,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静静的桂河
到桂河边时已经是下午4点了。
桂河--泰国境内的第三大河流,它不仅是缅甸、泰国的界河,同时也见证了世界毒品大王张其富(昆山)的兴衰。因担心太阳要下山,我不顾两旁商铺和美味的诱惑,三步并两步地赶到桂河大桥。现在的桂河大桥,没有什么肃杀之气,与电影中的蛮荒世界全然不同,一辆从缅甸开回泰国的旅游纪念火车刚好经过,很多游客在欢呼雀跃地拍照,此时此景,谁会想到60多前的那场战争,谁会想到这是承载了几万人生命的桥?
走在桥上,似乎历史被还原,似乎战争的硝烟才刚刚散去。这是令中国人民、东南亚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难忘的河、难忘的桥。一条大河、一座大桥,把我们带入了历史的天空,带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那段历史。
横跨桂河的桂河大桥,是二战时日本驻军驱使盟军俘虏的"杰作"。由于这条连接泰国和缅甸的415公里的铁路牺牲了无数珍贵的生命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铁路"之称。桂河大桥就是其中一段,称为"死亡铁路"的咽喉。
1942年,日本已经侵占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为了取道泰国进攻缅甸和印度,方便军事行动的运输供给,日军决定修建一条连接泰缅边境的铁路。从1942年9月起,日军强迫英、美等国的盟军战俘和大批东南亚国家的平民到泰缅边境充当劳工。当时,泰国北碧府西部地区是一片荒芜人烟的山区,气候炎热,瘴气笼罩,虐疾流行。为了让本需6年才能筑成的铁路在1年内完工,日军用刺刀逼迫数十万劳工日夜施工。繁重的劳动、恶劣的条件,致使1.6万名盟军战俘和10万平民死在了饥饿与病痛中,死在了日军的皮鞭下,横尸荒野。
桂河大桥的一边地势较为平缓,但一过河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当年,很多劳工都是在修建桂河大桥时变成孤魂野鬼的,因此,桂河大桥也被称为"死亡之桥"。1957年,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拍摄了电影《桂河大桥》,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导演、编剧、剪辑、配乐等7项大奖。桂河大桥也因影扬名。
现实中的桂河大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最终由泰国政府完成修建的。现在每年12月,北碧政府都会举办"桂河大桥周",极具吸引力的灯光和音效配合专业人士的表演,在重现盟军战俘苦难生活的同时,让人们永远记住这座伤痕累累的铁桥。
沉沉的大桥
站在桂河之畔,眼前的桂河大桥并不如电影中的险峻、高大。桥头两颗未爆炸的重镑炸弹模型,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战场。据说,这两颗炸弹是二战盟军炸桥时未引爆的哑弹。黑色的弹身,红色的弹舵,它们站在那儿,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60多年前那一个个惨绝人寰的日日夜夜和日本侵略扩张的罪恶行为。
据导游介绍,日军常把数百名战俘绑在桥上,作为阻止盟军轰炸的人质。如此虐待战俘的手段,残酷得令人发指。尤其是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美国派战机炸桥,几轮轰炸,大桥毁于战火。日军撤退前,又有许多修桥者遇难。扶着黑漆漆的桥拦,走在这条鲜血铺就的铁轨上,我又想起那句话:"每一根枕木下都埋藏着一位盟军死难者的冤魂!"桂河安静地流过,真的很难想象60年前在这里曾有过激烈的战斗。桂河依旧,河水澎湃,以无法阻挡之势冲击前进,又好像物化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国际语言,这种语言浓缩到一点,就是:反战、和平。通过铁桥,我踏上了缅甸国土。泰缅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没有界碑,货币通行,一派和睦升平景象。这里的椰子十泰铢一个,我喝着冰凉干爽的椰子汁,感受着今天的幸福。
如果不去了解历史,现在的桂河,已经没有了一丁点的血腥痕迹。她是如此的美丽,让你恨不得马上投入她的怀抱。当夜幕降临后,桂河显得更加平和,两岸茂密的植被,远处此起彼伏的山峰,还有近处游船上的星星点点,一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丽。
在桥的东部,我们看到一座小型的铁路博物馆,展出蒸汽火车头和当时的交通工具,如可在铁轨上行走的两用汽车,这就是日本当年修建铁路时使用过的车辆,或许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在桂河不远处就是北碧府占地千余亩的盟军公墓,听导游讲,这里埋葬了近7千名军士的骸骨,但里面有完整遗体的墓穴很少,大多埋的是肢体的一部分,墓碑上有名字的也不多,有的只是刻了一个姓。陵园里前面的墓穴是我们英勇的中国远征军牺牲将士的。墓碑一个接一个,数不胜数。这些墓碑大小不一,有高有低。据说烈士们也来自天南海北。那墓地里四方的水泥墓碑平整地列在草地上,很整齐。他们死前是军士,死后依然有军士的气势。
一座座洁白的墓碑整齐地排列着。很多年过去了,仍有不少人前来凭吊,墓碑前的鲜花安详的怒放着,它提醒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来此的欧美游客非常多,许多人是背包客,晚上就在桥头住下来,缅怀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或许,他们的亲人长眠在此,或许,他们的朋友来过却再也没能离开。
傍晚时分,我们坐上了桂河上的"漂流屋",逆流而上,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两岸的美景。漂流屋面积很大,足可以摆开一个羽毛球场,上面设施齐备,还可以唱卡拉OK,就是没有动力,要靠拖船往前拖,所以叫 "漂流屋"。木屋里的我们且宴饮且高歌。
将热烈歌舞的声浪留在身后,我转头迎向桂河的夜。众多与我们一样的木筏在缓缓漂移,漂流屋内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偶尔也会听到打招呼示好的口哨声。看来,来此游玩的游客都没有被那段血腥沉重的历史影响情绪。现在,谁还关心那些永远沉睡于此的战俘劳工呢?
桂河的水无声地流淌,今夜的桂河缄默,但我微笑,想起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静静的顿河》。眼前桂河上的点点灯光似乎更符合前者,背后的喧闹却让我更觉这河上的寂静,让我好奇水里和空中是否有亡灵在注视?谁能想到当年这无数人的葬身之地如今会成为给游客增添浪漫游兴的温柔之乡。战争终于离我们远去。感念着过去的一页,我愈发觉得生活之美好,和平之珍贵。
转头,回应同事的召唤,该我唱歌了。就让这木屋在桂河上漂吧,我们越唱越高兴,歌声越飘越远。是呀,和平的歌怎能唱完,怎能唱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