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交通信息化,就是要服务于行业管理,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实际上就是由聪明人开发,但要保证傻瓜都能使用。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交通行业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2月23日,市交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上,审议讨论了2012年信息化项目、2012年信息化工作要点和《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市交委主任滕宏伟说,近年来全市交通信息化发展快、进步大,成绩有目共睹。近4年来,薄熙来书记、李盛霖部长、黄奇帆市长等领导曾多次视察交通信息中心,对我市交通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去年,在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会上,交通运输部仅安排重庆代表西部作经验交流发言,充分体现了部里对重庆交通信息化的重视支持和成绩肯定。
紧紧围绕“服务行业管理、服务公众出行、服务安全应急”的目标,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加大数据资源整合力度,注重服务应用拓展,交通信息化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对于过去的信息化工作,滕宏伟总结了四大成绩。
强化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形成了全行业抓信息化的强大合力。委里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交通党政一把手亲自担任组长,组建成立交通信息中心。编制完善了《重庆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以此为引领,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支持,四公里枢纽建设、出租车管理服务系统等4个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2亿元以上,年均投资超过4000万元,保障了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强化硬件网络体系建设,涵盖各行业的信息平台构架初步形成。建成了重庆交通综合业务网、高速公路光纤通信网、地方海事专网和集群呼叫通信专网,以市交委为总平台、行业管理局等为子平台的交通信息化平台架构初步建成。建成以营运车船GPS定位,重点车站、港口码头视频监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终端基础设施,对重要车船、重点车站和特殊路段初步实现了动态监测和实时管控。
数据信息初步整合,资源互联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一是搭建了行业数据中心及交换平台,部市之间、委属各单位之间、市级和区县之间,部分基础业务数据能相互传递、交换。二是建成了一批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行业管理资源互联共享。三是实现了公共服务功能整合,公交服务热线等4类电话并入“96096”,实现交通投诉与查询一个窗口对外;公交与轨道交通实现“一卡通”,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行业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建成“运管通”、港航业务和治超管理系统,道路、水路运输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建成航运交易信息平台,实现船舶、货运等网上交易;推行“联网监控、区域管理”模式,高速公路管理效率显著提高;建立各类安全监管中心,促进了行业安全持续平稳;开通长途客车联网售票服务,在今年春运期间短短的40天内,售票总数近10万张,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客运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加快信息化建设事关交通发展全局,必须用全局思维和战略眼光,清醒看到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
滕宏伟说,尽管近年来全市交通信息化建设成绩明显,但是对照交通发展大局的现实需求来看,仍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的项目建设只注重从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为服务对象的需求考虑。比如,我们结合政务网站开发的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初衷是为了提供路况信息、天气预报、车辆发班等一些基本的信息查询,给老百姓出行提供便利,但在实际运用中,真正使用的人却很少。
滕宏伟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事关交通发展全局,对于未来全市交通在新时期、新阶段继续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尤为紧迫,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随着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硬实力”明显提升,但行业管理等“软实力”还相对欠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这两手都要硬,交通才有希望。提升我们的行业监管水平,突出行业管理的监管实力,实际上,信息化是最主要的抓手。没有这个抓手,大家会觉得很茫然。
随着交通改革发展的深入,行业管理中的新矛盾新任务不断显现。我们如果还用传统的手段,粗放型的管理应该已经不适用现在的需要了。那么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做出对整个行业数据和信息进行快速分析的科学办法,才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和风险,才能够把我们的工作真正适应现在的变化需求。比如各区县公路建设排名,如果定期在报纸上公布,就必须拿真数据、硬数据。硬数据就是靠信息化,靠检测车。
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交通服务水平的高低已经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加快交通信息化发展,是提升交通运输便民服务水平的现实需要。
重庆地理地质条件复杂,路网抗灾能力弱,水上安全压力大。近年来,建成了水上安全监控中心,实现了水上103个月未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现在高速公路,固定测速一上去,对超速车严管重罚,所以不敢了超速,速度下降了。
目前,东部地区交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不仅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而且正加快向以信息化为引领的现代交通运输业转型。我一直在讲,东部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大规模建设结束后,如何保持交通行业的地位,走怎样的发展之路,我们要提前谋划和思考。1月30日召开的全市交通务虚工作会议上,一致认同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交通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
全力推动信息化提速建设、跨越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十二五”重庆交通发展的突出亮点
“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信息化发展目标就是: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全行业统一开放的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实现交通运行更安全、行业管理更高效和群众出行更便捷。
滕宏伟说,经测算,“十二五”交通信息化建设总投入近8.5亿元,运行维护费用2亿元,总的费用为10亿元左右。今年交通信息化建设计划总投资3.5亿元,实施公交电子站牌试点等项目22个。把公交电子站牌试点,作为一项实实在在便民利民的重大工程来抓,运管部门与开投集团等企业要协同作战,做深做实前期工作,力争在今年9月底前建成试点线路。同时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更加方便群众出行。
花费了7000多万元建成的高速公路路网监控中心,不能让它成为摆设。滕宏伟要求,要进一步加大督促协调力度,推进资源共享,实现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与执法调度指挥联合运行,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我一直讲,信息化工作不要搞成“高、精、尖”,要面向基层一线,面向社会公众,突出简单实用、方便操作。比如,在桥梁和隧道安全信息化监测方面,目前还主要靠人去把守、用人工方式去监测,既不准确,又不及时。全市9800座桥梁、500座隧道,若全部使用最前沿的物联网和智能化传感技术,实现实时监测,既便捷高效,又能及时处置隐患,更好地确保桥隧安全运行。
服务公众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要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96096”交通服务热线,做到接听电话热情周到、处理咨询投诉高效,逐步将“96096”打造成与“110”、“119”、“120”一样的公众服务品牌。根据公众需求,继续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提升全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满意度。
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是交通运输发展和行业管理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滕宏伟强调,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团结拼搏、统筹推进,提高重庆交通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