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对于中国民航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航空安全持续稳定,行业发展趋稳向好,质量效益继续提高,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并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紧急运输任务。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中国民航又将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局副局长李军认为,2012年中国民航应在着力巩固持续安全形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将“扩容增效”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客观需求与空域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东部地区多数大中型机场可供航班进、离场的空域不足,京沪、京广等主要航路十分拥挤。对于空域资源短缺的问题,李军表示,目前民航发展已经受到空域资源瓶颈的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少地方急需增加航班,但却苦于没有飞行时刻,甚至一刻难求。二是使航班正常得不到保障,运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011年流量控制和非民航飞行活动延误次数占不正常航班的38.3%,如加后续连锁延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三是对保证航空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面对现状,中国民航如何破解瓶颈制约?李军认为,一要扩容,二要增效。扩容主要是增加可用空域,增效就是提高运行效率。扩容增效是美国等航空发达国家都经历的一个过程,是解决中国民航面临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他建议,加快改革空域管理体制,尽可能为民航释放空域。去年会议就此递交了提案,今年又和其他委员在发言中叙说这个问题
李军说,在积极推进改革的同时,要尽可能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扩大临时航线使用,加快航线航路和扇区优化,落实繁忙机场的进离场分离计划,力争在部分地区实现空域主动释放。与此同时,也要充分提高效率,通过运用新技术、空管部门改善管理、提升管制员业务能力、减少空管协调环节、集中整治航班延误等途径,切实提高空域使用和管制服务效率,提升中国民航的运行效率和运营品质。
李军介绍,2011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增长增长6.5%,旅客运输量增长9.2%,脱离航空运输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常规,其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和国内空域资源制约。国内西部地区增长明显快于中东部,有的中小机场增长20%至30%,说明需求还是有的。各个省区非常重视民航的发展,迫切要求开辟航线和增加航班,但很多不能如愿,就是卡在空域和机场容量。
李军最后说,30多年来,我国民航最先是集中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调动积极性。机制搞活了,发展非常快,但基础跟不上,安全出问题,又集中力量打基础、抓管理、提素质,可以叫做强基固本。近年来空域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扩容增效已成为民航发展一定时期的一个重要命题。他强调,扩容增效也有利于保证安全。安全发展是民航工作的永恒命题,安全形势稳定也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