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早晨,在结束对沿河公路管理段女道工蔡江红及其同事的采访后,我们按照预定计划,继续前往下一站——松桃段。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迟些,农历2月初了,竟还看不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漫天的雨雾正笼罩着黔东大地,路面十分湿滑,司机不得不放低车速,小心驾驶着车辆。可能是为了缓减大家紧张的心情,同行的原松桃公路管理段党支部书记兼段长代琪琳说道:“我在松桃段工作了近30年,对那里的情况比较清楚,我向大家推荐个人物,她叫麻秋英,她真是值得你们写一写”。“为
什么?”有人问到。代答:“她是不是真的值得一写,到时采访结束,你们就清楚了。” 接着,他粗略地给大家讲了讲麻秋英的情况:她的父亲麻碧清是松桃段主管生产的副段长,而且是当时全区有名的公路技术干部,应该说,麻秋英是有机会换一个较为轻松的岗位,但20年来,她却一直工作在最艰苦的道班上;麻秋英很勤劳,重活、脏活、累活啥都干,工作上不比男人差。
采访组一行到达松桃段城关养护站后,也是下午2点多了。大家匆忙填饱肚子,在刚刚修建的站学习室里,大家带着好奇开始了这次采访。
“麻大姐,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好吗?”铜仁网站的小刘很是直率。
“这,这,我不太会讲话…..”麻秋英红着脸,腼腆地答道。
这时,段党支部书记龚尚智插话道:“麻秋英是典型的会做不会说,她性格朴实,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人,这样吧,你们怎样问,她就怎样答。”
在大家的引导下,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位女养路工的情况:麻秋英,出身公路世家,现年41岁,苗族,1992年参加工作,工作20年来,从养泥路到现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一直都坚持在一线,在迓(迦)大(兴)二级公路通车以前,天星坡、黄莲坡这两个道班在全段最为艰苦,而她却先后在这两个道班工作了10几年。
“我想问一下,既然你父亲是段领导,为什么你不换个轻松点的岗位?比如到机关做做收发、打打字什么的。”市广播电台的王主任半开玩笑地问道。
“想都没想过。说实话,我文化不高,那些工作怕干不好,我觉得在道班更适合自己点”。这次,麻秋英很快便作了回答。
当问及她的家庭情况时,麻秋英这样回答:我爱人在城关镇教中学,段里实行个人承包时,我养护的路段位于铜松线黄莲坡路段,那时是泥路,不好养,他还经常抽时间上路帮忙;女儿今年16岁,已经上初三了,心里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他们,说句实话,我抱都没有好好的抱一下女儿,就长大了,所以,一直以来,她和他爸比和我要亲近多了”。说道这里,麻秋英眼圈红红的。
“我讲几句吧”段长杨勇说道:“我们城关站是个老先进班组,负责养护过境的201、304省道近60公里的路段,站里有4名女职工、12名男工。由于这条线是重庆连接湘西、黔东的主要通道,据交通量观测,日平均达万辆以上,且重型车辆较多,由此可见,路面养护的难度极大,站里的女工一直以来都是同工同劳,工作任务是无差别的,尤其是麻秋英,遇到干重活时,有的男同志还真的赶不上她”。
“今年你41岁了,工龄也不短了,能不能说说工作以来你的感受?”贵州都市报的寇站长这样问道。
“要说真实的感受,其实有很多,比如1996年的公路大检查那次,当时,我刚生完小孩不到两个月,班里只有2名男同志,其余5人都是女工,由于任务重,我就坚持上工地和大家一起劳动。当时气候炎热,脸上的孕斑被太阳长时间的暴晒,好多年后才褪掉。有一天,我中暑晕倒在边沟里,醒来后,班长要我回去休息,但一想到大家都还在工地,我就不好意思回去了,即使休息也要在工地休息。在这里,我想说,干养路这一行的女工真是不容易,很辛苦。”麻秋英捋了捋额头上的头发,继续讲道:“还有不到4年,我就退休了,到那时,我就好好弥补下女儿和爱人,多陪陪他们,给他们煮饭弄菜,唉,这些年的确亏待了他们……”说到这,麻秋英哽咽了。
养路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清除路障、路面保洁、修补坑槽、清理边沟、各种灾害发生时还要负责抢险等,常年累月里,我们的女工们和男工们一道,要用娇弱的身躯去承担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麻秋英就是这些女养路工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员,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可以让人大书特书,但她用她的朴实、执着、纯洁、善良向我们诠释了公路人那种特有的铺路石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