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汛
海蜇汛
海蜇,又名“水母”。系一种没有肠胃,用体腔消化食物的海洋软体动物。海蜇形如斗笠帽,身体的边缘和下面有很多 触手,但本身游动能力弱,受风潮支配漂浮,汛期迟早不一,一般活动规律是由南(洋)面随风随流缓缓北上,再自北(洋)而南下,传有“海蜇随潮动,洄游虾当眼”等渔谚。海蜇分布比较广,捕捞渔场较多。总体汛期为每年夏至至白露(农历5月到7月,公历6月到9月) ,在整个汛中分为“梅蜇”与“伏蜇”两个汛期。“梅雨”季节 捕上的海蜇个体小、水份多,称为“梅蜇”;夏至至白露捕获的海蜇,个体大,肉质厚,质量佳,称为“伏蜇”。元、明和清代就有,清末和民国初期逐成汛期。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海蜇汛盛期。此期间,不但距沈家门渔港稍远的中街山和洋鞍等渔场有捕,而在沈家门渔港附近的六横、虾峙、桃花、朱家尖、登步、蚂蚁、葫芦和白沙等内港海域亦可捕到,尤其向北洋延伸至岱衙洋、嵊泗黄龙和泗礁等洋面都可捞捕到。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海蛰资源急剧衰落,海蜇汛绝迹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