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汛
带鱼汛
据历史资料记录,始于元、明时代,到清代后期才正式形成渔汛。清和民国初期,大批大对作业兴起赴嵊山渔场捕捞,使嵊山渔场附近海域的带鱼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带鱼汛迅速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舟山渔场和全国各地渔民捕捞最为鼎盛的一个渔汛。 带鱼汛俗称“冬汛”。主汛期为每年立冬到大寒,农历10月至12月底,公历11月上旬至翌年1月。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木帆渔船作业主要在“北洋”的浪岗、嵊山和海礁等一带渔场。后来使用机帆渔船捕捞,作业渔场范围扩大,由北洋的浪岗、海礁、嵊山和中街山渔场,逐渐南移扩至洋鞍、南韭山、大陈和洞头等渔场。捕捞以“冬至”前后为最旺。渔谚说“小雪小柯,大雪大柯 ,冬至旺柯”;“带鱼两头尖,勿离海礁边”;“捉虱勿离纽襟,捕带鱼勿离甩山”;“要吃鲜带鱼,还去浪岗面”。带鱼鱼群的洄游规律,是从北(洋)向南(洋)渐移,但到大寒过后至翌年春初,又由南向北洄游,俗称“回头带”。随着节气与洄游变化,鱼体颜色与条子亦发生变化,渔民按带鱼变化分别叫“绿头鸭”、“老鹰咀”、“小辫子”和“沙水带鱼”等不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