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鱼汛
小黄鱼汛
渔汛宋代最早形成的渔汛。宋宝庆《昌国志》上说“春鱼小似石首(按:宋元时小黄鱼称“春鱼”或“黄花鱼”) ,每春三月,竞往捕之”。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分为春季小黄鱼汛与早冬小黄鱼汛两个渔汛期。春季小黄鱼汛,渔期为每年春分到立夏,即农历l至3月,公历3月下旬至5月上旬。普陀渔民素有“三冬靠一春”之说,即春季小黄鱼汛产量较高。每岁冬汛结束时渔船到洋鞍渔场一带开始捕小黄鱼。流传有“春雪不离山头,小黄鱼勿离滩头”、“过年风,绞绞动”(舟山海岛方言“绞绞动”意为很多)的渔谚。春季小黄鱼捕捞渔场由南而北,为南韭山、洋鞍、中街山和佘山洋等渔场。黄鱼洄游到"南洋"集群产卵时, 同大黄鱼一样会发出“咕咕”的叫声,此时渔船都集聚赶往南面的南韭山、猫头洋、大目洋和洋鞍等渔场捕捞,称谓“春分起叫攻南头”,叫作"南洋旺风”。这时候正处春分到清明时期,因而传有“二月清明鱼如草,三月清明鱼如宝"、“三月清明断鱼买,二月清明鱼叠街”(按:二月清明、三月清明是指节气暖早暖迟;鱼如草、鱼如宝、鱼叠街、断鱼买 是指捕鱼量和上市量多少)。早冬小黄鱼汛。民国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每年农历8月中秋节至10月前后(公历9月至11月) ,渔船在南洋渔场捕捞小黄鱼,渔获量甚佳, 渔民称为"早冬汛"。主捕渔场为中街山、洋鞍和鱼山等一带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