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壮表示,铁路增加运能的方式主要是加挂车皮、开行临客等方式,这是建立在调剂线路上货运车的基础之前,是个加减法的问题,但总量摆在那边,再怎么挖潜,也无法完全满足春运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路网,但着力推进的是高速公路建设,铁路虽然有过陆续提速,但整体建设进程稍慢了一些,运能缺口还是较大的。”
不过,在运能问题客观存在的同时,陈必壮在研究中发现,国内旅客普遍喜欢一车直达,哪怕是站上几十个小时;与此同时,一些区域内的铁路却客流平稳,在春节等大型节假日时运能未被充分利用。“这个怨不得旅客,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意折腾,而且火车的换乘还不像地铁那样无缝对接。但如果有经济杠杆的调节,通过换乘优惠鼓励旅客接力回家,可能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陈必壮举了个例子,春运期间从上海到阜阳的火车票源比较紧张,但如果先到合肥再在安徽省内换乘至阜阳,可能车票就不那么难买了。“上海到合肥有高铁,合肥到阜阳是省内交通,相比上海直达阜阳,票源相对宽裕。”但其中的问题就在于,换乘过程中涉及动车,相比非动车直达要贵一些,一些旅客不愿意多花钱,“如果铁路部门有了换乘优惠,并且将其中的对接工作做好,旅客就会乐意换乘,充分利用一些区域铁路的运能。”
当然,陈必壮指出,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实名制之下的,如果是以前的模式,就可能会有人钻空子,中途倒票。“现在有了实名制,我相信只要铁路部门把好关,是可以保障换乘政策落到实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