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和端午
一
昨天今天明天
那是记忆长河的一瞬
匆匆又匆匆
多少的往事如云烟
谁能告诉我
是因为逝去的昨天
才让后世更加珍惜今天向往明天
还是为了把握今天
才让后人更加铭记昨天憧憬明天
二
今天的日子
属于谁属于一个人
更属于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
他是一个瘦瘦的诗人
你听一声悲情的长啸
凌空扑面而来穿越两千年啊
激荡时空的激情吟唱
《楚辞》《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不论是断章或者残句
无数的意象纷纷扬扬漫天飘落
在他长途跋涉的旅程上
残阳如血荻花如霜
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你看一片滚烫的丹心
如同日月悬空如同星汉灿烂
漂白黑暗与阴霾刺破阴谋与龌龊
走上无比艰辛的旅程
去追寻理想的光芒和遥远的黎明
留给时代的只有自己孤独的背影
诗人真正的诗人
一曲悲歌能够救赎你我他的灵魂
也能够最终净化自我
爱国者真正的爱国者
从来不问出身
贵族和平民
在历史的天平上称量出的分量
是奔涌的热血是炽热的红心
——只是对你而言
更让人刻骨铭心的是
萌发存活在你心中的“香草美人”
不仅仅是华丽的辞藻
不仅仅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这是我大胆的臆测和猜想
——那一定还是你留给后人的一道
需要一生XX的命题
三
今天的日子属于谁
属于一个人属于一个
名字叫做屈原的
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伟大的真正的爱国者
除了历史中真实的存在巍峨屹立
在哪里还能看见他的身影
看在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中
他宽袍长髯
手持一把宇宙间最锋利的长剑“雷电”
一出手
黑暗与邪恶便轰然坍塌
光明与信仰便浴火重生
看在不废千年万古流的汨罗江畔
祭奠朝拜的人群
浓烈甘醇的黄酒
包裹思念的香棕
激流勇进的龙舟
一个民族
在用自己最为独特的方式
追忆怀念慰藉祈祷祝福
让你漂泊的人生流浪的精神
回归自然皈依山河
栖息驻守张扬在
和平正义道德节操的制高点不褪色
这是我们一个古老民族
吟唱千年不会衰老的文明歌谣
绽放心间不会凋零的圣洁花朵
端午节的风俗很多,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风俗文化。如:系五色丝,以青、赤、黄、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丝系于手臂,希望能驱瘟、除邪、止恶气;挂艾草,将艾草挂在门口以禳毒;饮菖蒲酒,饮菖蒲酒以预防五毒叮咬和外伤发炎;戴石榴花。起初也是驱虫,后成为小闺女端午籫以榴花为美的风俗;喝雄黄酒,最初人们以雄黄涂耳鼻,后发展为端午喝雄黄酒,“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与此同时,中国的南方又出现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端午节风俗。而如今,中国的端午节风俗保留至今还有多少呢?记得小时候,我还在脸上涂过雄黄,也喝过雄黄酒,今天的上海偶尔还见过门口挂艾草,但现在五色丝、菖蒲酒、雄黄酒已难觅踪影。如今,古代的端午节风俗也就只剩下赛龙舟和吃粽子了。
然而,更令人遗憾的是,端午节的灵魂和精髓——诗歌,被时光抛弃到哪儿去了?!
端午节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因为和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而亡,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划时代的壮丽一章,使普通的驱邪避恶的端午节成为了千古不衰的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从汉代到南北朝,中国的节日开始赋予纪念意义和人文化的倾向。端午节所纪念的历史人物,曾因地区而不相同。南方吴地之俗,是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纪念屈原的说法,流行于荆楚地区。隋唐统一后,经过各地风俗的渗透、汇融和人民的普遍筛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屈原击败了其他对手,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古人诗词中对此现象作了充分反映。“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想沉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宋·晁补之《消息·端午》)“千里江山,满川烟草,薰风淮楚。念《离骚》恨远。独醒人去,阑干外、谁怀古?”(宋·卢祖皋《水龙吟·淮西重午》)“楚湘旧俗,记包黍沉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宋·张榘《念奴娇·重午次丁广文韵》)“麻与麦,俱成长。蕉与荔,应来享。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宋·刘克庄《满江红·端午》)“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魂。”(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由屈原而起。这么大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单为屈原留下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绝非偶然。屈原,不仅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
屈原的诗,得益于《诗经》和楚地民歌,又以他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楚辞。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巧妙运用各种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屈原将自己打造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富于个性的爱国诗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空前完美的艺术风格。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冠绝千古的诗歌,给后世文学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赋、唐诗宋词无不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无不眺望屈原,得其神韵。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歌,对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诗歌最早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嗜好,以后逐渐有了“雅”“俗”之分。但千百年来,无论骚人墨客,还是樵夫农民;无论皇宫都市,还是乡野市井,诗歌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今天高度商业化的物质时代,人的整体精神生活被边缘化,诗歌主体性正在迷失。所以,我们要呼唤诗歌,从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以及诗人与民族历史和精神史的关系来看,中国需要诗歌,离开了诗歌,人类的精神生活将会是不完整的。当今的诗歌,更加需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帮助人类走出精神困境。
每逢端午节,总有不少诗人和学者呼吁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先例。1938年,当时一些诗人曾提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以“效法屈原的精神”,“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并于1941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诗人节庆祝会。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诗人节”以纪念屈原为形式高唱抗日之歌,大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