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端午节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泉州民间统称为“五月节”。泉州民间的“五月节”,除了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的习俗外,至今还保留着一系列独特的古俗:
1.炒午时盐。这天的中午12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入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
2.“煎堆补天”。农历五月初,正是南方梅雨季节,经常淫雨霏霏,难得放睛。民间传说是远古女娲补天时遗漏了一条缝,天空“漏了”所致,应设法予以弥补。因此,到了“五月节”这天,泉州人家家户户煎堆,用以敬奉神灵,目的是为了堵住裂缝的天。
3.蚶江“海上泼水节”。每年端午节,石狮蚶江都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海上泼水节”活动,其场面之壮观堪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相媲美。
4.安海“唆罗莲”。“唆罗莲”也称“采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称乃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唆罗莲”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
闽南端午节民俗丰富多彩,煎堆补天、水上捉鸭、水上泼水节……为何泉州端午节会有这么多特色的民俗活动?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认为,这是由闽南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南人创造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生活在闽南地区的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
追溯历史,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迁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晋人南迁,沿江而居,谓之晋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又与外来文化、阿拉伯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相融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其内涵十分广泛。在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传统风俗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的民间文学;有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嗦啰嗹”)、民俗活动有海上抓鸭、泼水节等。
闽南端午节的特殊性,要从闽南文化的特质去找原因。如晋江安海的“嗦啰嗹”就是本地闽越族的“遗风”。福建最早的旧方志(泉州人梁克家著)《三山志》中的第四十卷《土俗类·岁时》记载了中原的传统节日在闽南早就流行。
总之,端午节的文化与闽南文化密不可分,尤其厦、漳、泉,更是保留了古闽越人的风俗遗风,在现代闽南民俗中也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