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据了解,2016年除夕有放假,但对于“2016年除夕算法定假日吗”有许多人不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2016年除夕算法定假日不。
2016年除夕算法定假日吗
据了解,2016除夕不算法定节假日。2016年除夕是有放假的,但不是法定节假日,只能算公休。
据悉,在2007年国务院出台的节假日管理办法中,除夕至年初二被纳入法定假日,当时除夕加班是有三倍加班工资的。
情况在2013年发生了些许变化,新的国务院令又将初一至初三纳入确定了法定节假日。所以计发三倍工资的加班时间节点,又被确定为初一至初三。
因此除夕加班且不能安排调休的员工,只能领取到两倍加班工资。而初一至初三加班的,才能拿到三倍加班工资。随后3天假期加班,仍是以调休为先,不能调休才按两倍计发加班工资。
2016年除夕放假安排
2016春节假期是从2月7日至2016年2月13日放假,共7日。
2月7日(星期日,除夕 公休)
2月8日(星期一,农历正月初一)、2月9日(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二),2月10日(星期三,农历正月初三)为法定节假日
2月6日(星期六)、2月14日(星期日)公休调至2月11日(星期四),2月12日(星期五)
2月6日(星期六)、2月14(星期日)日照常上班。
知道了2016年除夕不算法定假日后,我们来看看除夕习俗活动。
除夕习俗活动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2]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贴春联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平仄合律、对仗工整,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勇介绍,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则不太妥当。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勇表示,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着贴,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但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如何贴“福”字没有一致的标准,主要看当时当地如何约定俗成。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表示,“福”字倒贴的说法毫无根据的,住人屋子的门上一定要正着贴“福”字,只有牲口棚例如牛棚、猪圈的门上“福”才会倒着贴。
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民俗专家:因为是整晚不睡觉,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在北方俗语中称为“熬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民间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如今守岁习俗还很普遍,不过人们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点新年钟声之后就休息了。
压岁钱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守岁钱等。 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
先秦时的人祭祀鬼神,祭品中就有“币”。随着这种观念的因袭以及货币技术的发展,就产生了专门辟除邪祟为目的而制作的“厌胜钱”。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钱币用于春节祝吉的举动,而最终演变为除夕向晚辈赐钱“压祟”,并作为一种风俗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如今,压岁钱已变为货真价实的人民币、甚至是外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派发,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衣服兜里。压岁钱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能给双数,不能给单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上万。民俗专家表示,压岁钱原本的意义是表达长辈给晚辈的祝福,它的象征意义远超其实际价值。如果单纯比压岁钱多少,并以此作为收受年礼的手段,是对民俗的背离。
2016年除夕不算法定节假日。只能算公休,加班只能算两倍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