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那么知道过春节贴春联的由来吗?为什么过春节要贴春联?
过春节贴春联的由来说法: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古籍记载,上古时候,人们以为桃木是一种“仙木”,有驱鬼辟邪的作用。那时的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上书刻“神荼”、“郁垒”二神名,每逢正月一日,各家各户便将新作的桃符挂在家门上,以求新的一年百鬼遁形,万事大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后,才逐渐有人在桃符上书写一些吉祥的话语,再修饰对仗,渲染新年喜庆气氛,慢慢形成春联的雏形。五代时,后蜀政权最后一任皇帝孟昶颇有文才,有一年春节,他亲自命笔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便是我国有史书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北宋大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说明直到宋代,仍然还被不少人把春联称作“桃符”。但从那时起,人们逐渐用纸张替代桃木板,桃符也被人们叫作“春贴纸”。到了明代,桃符才正式改称“春联”。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确要求推行过春节张贴对联的风俗。有一年除夕前,朱元璋忽然传旨,全京城无论公卿市民,家家门口都必须贴上一副春联,他要亲自微服检查。果然,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检查、观赏和分享,他还亲自题写了一副千古趣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贴春联,便去询问原因,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不知写什么内容合适。他略一思量,就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在场人都觉得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导和实践,春联在明代获得空前的普及。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所有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文化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为什么要贴对联:
春联顾名思义用于新春佳节,但其他的对联可用于一年四季。试举古人曾以宋诗吟秋〃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亦有今人吟秋作联曰〃彩虹映苍松劲挺,金秋展少年文丰〃。读罢便感意境大不相同。文革时期人们常用毛泽东诗词代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又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回首当年人们仍记忆犹新。 对联多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与取源自古诗〃五言〃与〃七律〃很有干系,其他对联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除上述举例外,五字联如〃沃野千里绿,青山万木春〃,〃古城皆春色,神州尽朝晖〃;六字联如〃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蛇年春联),〃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狗年春联);八字联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辞旧岁捷报传千里,迎新年春风吹万家〃;九字联如〃春风化雨又绿江南岸,瑞雪映日重辉英雄城〃。此外还有更精炼绝妙的四字春联如〃除夕除旧,春节春临〃,〃春回大地,劲满神州〃,〃满园桃李,一代风流〃。此联亦可扩展为十一字春联〃一代风流奋发抖擞抒壮志,满园桃李争奇斗芳竟英雄〃。据说古人曾作长达百余字的巨幅对联,但这种太多字的对联用于春节毕竟不太适合。
过春节贴春联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说法。下次,小编为你一一道来。